刘氏信息网

站内搜索

劉姓郡望

发表时间:2015/12/25 00:00:00  浏览次数:1000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劉姓郡望

 

      所謂郡望即郡中顯貴旺盛之家族,也就是世居末郡為當地人所仰望之家族,亦稱地望。郡是古代行政區域的稱呼,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全國劃分為36個郡,郡下轄縣,漢沿秦制。早在兩漢時期劉姓就已經是全國的第一大姓,據史料和劉氏族譜記載,劉姓主要有25個郡望。還有郡望中又分出的分支系郡望。

      彭城郡 原為西漢楚國,漢宣帝地節元年(前169年)時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東漢章和二年(西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到南宋時改成郡,此地曾被置為沛郡、沛國郡,後稱徐州,因歷史上開平民天子之先河的劉邦是彭城郡轄的“沛郡豐邑中陽裏人”,很顯然彭城郡和豐沛郡兩個郡望正是基由劉邦的揚名顯赫而來。彭城劉氏一指西漢楚元王劉交被封在彭城,子孫繁盛,人才輩出,如劉交的四世孫劉向,自幼苦讀詩書,得太乙燃藜之恩,成為漢朝的重臣,中國目錄學鼻祖。成帝時任光祿大夫,劉氏裔孫為紀念他,並教育啟迪後人,多給自己的宗祠起名“青藜堂”、“燃藜堂”、“藜輝堂”等堂號。劉交死後其子劉戊嗣位,景帝時又封劉交的另外五個兒子為侯,後來劉戊參加了吳楚七國之亂,兵敗被殺,景帝又封平陸侯劉禮為楚王,下傳四代楚王名聲顯赫劉交後裔兩漢時有多人在朝中為官。到晉代又有多人徒居江南,又衍為望族。當時彭城劉氏分居三裏,即綏輿裏,安上裏,叢亭裏,除叢亭裏劉氏之外其餘為劉交後裔。如南朝宋皇帝劉裕就是劉交二十一世孫,其現居於綏輿裏,後來渡江至京口(今鎮江),至劉裕時家境貧寒,投奔劉牢之,以鎮壓孫恩之亂起家,代晉稱帝,建立宋國,曆960年,其族在江南顯赫,子孫王侯遍及江南各處,所以南方劉氏多出自彭城,至今在兩廣、閩、浙、黔,特別在臺灣的五十五萬劉氏家祠上,還留有“彭城世澤”的匾額。劉交後裔還有一支自彭城居曹州南華,後代很有名氣,成為南華劉氏大族。另一支彭城劉氏則出自漢宣帝劉詢之子楚孝王劉囂,囂的曾孫劉般受封居巢侯(今安徽銅城),劉般子劉愷東漢安帝時官至司空太尉,執掌朝政,劉愷子劉茂徒居彭城叢亭裏,衍傳後世人眾多,曆魏晉南北朝有多人做官,遂亦分居各地,聞名天下。如今邳縣數萬劉氏皆此支所傳。其後裔唐時有劉滋德宗時任宰相,劉瞻唐懿宗時為相。從叢亭裏遷出到河南光州固始人劉存,本為中山靖王劉勝後裔,唐僖宗時和年間黃巢亂花賊帥王緒陷入淮南淮人棄光州入閩,落居鳳崗,後又遷居海外。今沙羅越眾多劉氏族人即此支所傳。彭城其他名人有東晉名將劉隗、劉牢之,南朝著名將領劉道產、劉康祖,梁文學家劉孝綽、劉孝威,唐代史學家劉知幾,邊塞大詩人劉灣,中唐詩豪劉禹錫,小說《世說新語》作者劉義慶,窮通大家劉芳,文學批評家劉勰,北魏大手筆劉懋,唐代詩畫家劉商,唐代文學家劉胤之,唐代傳奇小說家(沛人)劉軻,宋初著名隱士劉濤等皆彭城人,所以彭城成為劉姓的最大望族之一。

      沛國郡(或豐沛郡)此郡在漢之前稱泗水郡,包括江蘇北部和安徽東北部一帶地區,西漢初年因豐沛是劉邦故鄉將泗水郡改為沛郡,治所在相縣(今安徽濉溪縣西北)轄37縣。即皖淮河以北、西淝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蘇豐縣、沛縣一帶地方。豐沛郡劉氏望族多出自西漢皇族,如漢文帝子梁孝王劉武的五世孫劉被封為陵鄉侯,世居豐縣祖陵故地守靈祭祀。劉邦之孫劉安(豐縣人)襲父爵為淮南王主編《淮南子》。東漢劉秀之子劉輔封為沛王,其後代世居沛地成為大族。此外出自豐沛郡的名人還有:三國魏揚州刺史劉馥,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宿縣人),晉代名將劉毅,丹陽令劉恢,明代百戶劉聚(豐縣人)、二世深、三世鑒、四世璽、五世廷臣、六世爵,均襲封百戶等。漢以後漢皇室劉氏又分為三大派別,正如《劉氏族譜》載:“及至漢高祖除秦滅楚,成帝業於徐州彭城,都鹹陽後分三派,漢武帝徹出於藜閣郡派,長沙王劉發出於豐沛郡派,中山靖王劉勝出於彭城郡派,是以有彭城劉氏之稱,及是各認其派別也。”如今豐沛縣的劉氏堂號有:“漢裏堂”、“禦龍堂”、“藜照堂”、“漢中堂”、“ 沛豐堂”、“彭城堂”等。

      弘農郡 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東北函穀關城)。此支劉氏多為西漢代王劉喜後裔。

      據《元和姓纂》,弘農劉氏大族出西漢皇族,是漢高祖的哥哥代王劉喜的後裔。代王後裔到東漢時有劉琦,官任司徒,始遷居弘農。劉琦之子劉寬,漢恒帝時任南陽太守,累官至太尉,封逢鄉侯。其後裔劉隆仕南朝宋為馮翊守,後避居汝穎。劉隆的後代曆南北朝到隋唐,世代有人為官,成為當時最顯赫的家族之一。唐朝時,弘農劉氏有劉元立,任商州刺史。又有劉欽忠,鄧州刺史。他的孫子劉長卿,任工部員外郎。

      河間郡 西漢置郡,治所在樂成(今河北獻縣東南)。此支劉氏多為西漢封趙幽王之子劉辟疆為河間王,景帝又封河間獻王劉德,其子多代嗣位封侯,定居在河北,衍為大族。另一支出自漢章帝之六子河間孝王劉開後裔,本來居河北樂城(獻縣),傳到唐高宗時劉二軌拜相位,後來劉二軌的五世孫劉琢又於唐宣宗時入相,一兩百年之間一門兩相,因而聲譽遠揚,自立門戶,直傳十世孫劉通徒居河南尉氏,號劉氏之尉氏劉派。是河間郡的分支。其他名人還有:北魏的經學劉獻之、北齊的文學家劉晝,隋代的經學家劉炫,唐代的大詩人劉長卿,金代的醫學家劉元素等。

      南華郡:南華在今山東菏澤,為劉交的後裔,自彭城避居曹州南華,築固而居,世號“劉固”,別號南華劉氏。其後裔至隋朝有東萊太守劉晉,生子劉鬱、劉多讓、劉多退三子,劉郁曾在大唐時官至弘文學士,傳五世孫劉宴於唐玄宗、代宗德宗三朝為相,至此也成為劉氏的一個主要支派。

      中山郡 西漢高祖時置郡,治所在盧奴(今屬河北)14縣。此支劉氏多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後裔,劉勝在位43年,有子120餘人子孫繁盛,形成大族,其後裔封侯居官甚多。後逐漸分居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三國劉備、東晉名將劉琨、北魏豫州刺史劉挑符、北周名將劉亮,中山劉還有光武帝第五子劉焉曾封中山王,子孫流傳後世分居各方。

      梁 郡 西漢時為梁國,治所在睢陽(今河南商丘)。三國魏時始改為梁郡,移治下邑(今碭山)。此支劉氏多為西漢梁孝王劉武和東漢梁節王劉暢後裔。梁孝王劉武的七世孫梁王劉立有三個兒子長子劉永、次子劉防、三子少公,居於梁國(今商丘睢陽區有舊國之梁園遺址劉永被劉玄襲封為梁王,劉永死後他的兒子劉紆又襲封梁王,後裔居豫州梁郡睢陽等處。在今永城、商丘、、夏邑一帶劉姓多為此支後裔

      頓丘郡 西晉置郡,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下領4縣,轄境相當於今河南清豐、濮陽、內黃、南樂、範縣等地北齊時廢此支劉氏出自匈奴據鄭樵《通志·氏族略》,頓丘劉氏出自匈奴族劉氏之後。

       南陽郡 秦置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36縣包括南陽地區和湖北棗陽一帶。此支劉氏出自西漢漢景帝長子長沙定王劉發後裔,劉發子繼位後又傳三世就徒居詛陽,劉發子劉丹封安眾侯(河南鎮平一帶),其後裔世襲爵位,傳至漢末年劉崇起義反王莽被殺。東漢初劉秀封劉崇宗族劉寵為安眾侯,到漢末有劉廣仕魏為侍中封關內侯,無子,以弟子劉阜嗣。劉阜官至陳留太守,其子劉喬任晉朝太傅軍諮祭酒,喬生挺為潁川太守,挺生簡、忱二子,忱曾高官尚書令,其子劉柳的曾孫劉虯徒居江陵為宋之當陽令。劉虯四世孫劉洎字思道為唐太宗時宰相。於是這支光大六楣的漢皇裔孫就此為南陽派了。南陽派另一支是劉秀家族。劉秀是劉發的六世孫,劉秀世居南陽蔡陽(湖北棗陽),為當地大族,宗屬分居南旭、鄧州、棗陽、隨縣等地。

      東平郡 西漢改大河郡為東平國,治所在無鹽(今山東東平)。南朝宋改為郡。7縣,包括今山東濟甯、東平、汶上、梁山等地。南朝宋改為郡,北齊廢。東平劉氏出自漢皇族,有很多支派。漢宣帝第四子劉宇受封為東平王,其後又有成陽共王劉喜之子劉慶封東平侯。後漢皇子劉蒼也被封為東平王。他們的後代形成東平劉氏各支,為當地豪強。漢桓帝時,東平甯陽人劉梁聚眾講學,影響很廣。漢末劉楨,為建安七子之一,系東平劉氏後裔。明代著名水利家兵部尚書劉大夏家族,也自稱東平劉氏之後。

      高平郡 漢文帝是置東平國,晉改山陽郡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巨野)。轄7縣,此支劉氏出自西漢宣帝第四子劉宇受封為東平王,其後又有成陽王劉嘉之子劉慶封平東侯,後漢皇子劉蒼也封東平王。他們的後裔在這一代形成望族,至東漢桓帝時東平甯陽人劉梁聚眾講學很有名氣。漢末劉楨亦東平劉氏名人。

      東莞郡 東漢末分琅邪郡、齊郡置東莞郡,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北。此支劉氏為西漢齊悼王劉肥之後,劉穆子徒居京口,在南朝宋國累官尚書右僕射,史稱“內總朝政,外供軍旅,決斷如流,事無壅滯”,甚為有名望,其後裔為一大望族,還有南朝梁國文學家劉勰,著有《文心雕龍》傳世。

       平原郡 西漢高祖置郡,治所在今山東平原西南轄19縣。此支劉氏源出漢皇族漢和帝長子劉勝,曾封平原王,裔孫襲封爵位者甚多。樂安王之子劉得和河間王之子劉子翼等皆封平原王,後世衍成大族名人者甚多。晉代劉實官至太尉,為濟北王之後,還有南朝齊將劉懷珍為膠東王劉寄之後裔。

      廣陵郡 西漢建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西漢景帝之子劉非先封為汝南王,後徒江都王,非死後長子劉建嗣位,因謀反事泄自殺,平帝時又立劉建之子劉子宮為廣陵王。元帝是又封劉厲王、劉胥子、劉霸為廣陵王,後裔世居廣陵,形成大族。有東漢劉辨任清河太守,劉辨子、劉瑜桓帝時官拜議郎。晉代劉頌官至廷尉吏部尚書,世居廣陵為當地名門望族。

      臨淮郡 西漢漢武帝時置郡,治所在徐縣(今江蘇泗洪南)。轄29縣,包括睢寧、嘉山、盱眙、六合、天長、洪澤、淮安、阜守、建湖、鹽城、興化、東召、海安、泰縣、泰州、清江等地。

      此支劉氏為東漢光武帝之子廣陵思王劉荊,劉荊的兒子劉平封俞鄉侯。劉平子劉彪襲封,由於待奉繼母以孝而著名,世號仁義侯。彪生玄,玄子劉熙仕魏,官至尚書郎。熙子劉述任東平太守,述子建任晉代永城令,世居臨淮。建子劉會之曾孫劉顏英為宋之給事中通直散騎常侍,英生二子:隱人、逸人梁末又徒居晉陵(常州),此後劉隱人的五世孫劉子翼曾在唐朝官至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其子劉韋之事武則天為宰相,名聞天下,此即劉氏家族之臨淮支派,世代居官者數人。

      琅邪郡 秦朝置郡,治所在今山東膠南琅邪臺西北轄51縣。西漢改為國移治東武(今山東諸城)和開陽(今山東臨沂)。此支出自東漢光武帝之子劉京,封琅琊王,衍為望族,其後裔劉猛官至宗正,晉有劉超,是齊王劉肥後裔,劉肥子劉章封城陽王,七世封臨沂縣慈鄉侯,子孫繁盛。劉超初任琅琊國記室掾,隨晉元帝渡江,後封為零陵伯,官至左衛將軍,劉超的父親劉和為琅琊國上軍將軍,這一代劉氏皆漢皇後裔。

      蘭陵郡 東晉從東海郡分置,治所在丞縣(今山東棗莊嶧城鎮)5縣。此支為西漢元帝時封劉宜蘭陵侯其後裔為蘭陵主脈。

      東海郡 漢初由郯郡改置,治所在郯縣(今山東郯城北)。此支劉氏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子劉疆,為郭皇后所生,立為太子,郭後廢劉疆請就蕃國封東海王,後裔嗣王侯者甚眾,衍為望族。

      丹陽郡 西漢由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17縣,在皖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脈以西一帶地區,三國時移至南京。此支劉氏為西漢景帝之子劉非為江都王,劉非三子丹陽侯劉敢多代世襲爵封,衍為大族。另外有長沙王劉發之後裔,有一位世居巨容的劉鄴曾認唐懿宗、僖宗兩帝的宰相,聲名大著自成一派號丹陽劉。還有齊悼惠王劉肥(劉長子)的後裔劉談,在晉元帝時任丹陽尹,後來官至尚書,子孫有名望,亦號丹陽劉。此外還有劉邦的從兄劉賈,被封為荊王,子孫以官為姓改為荊氏,人煙繁盛,亦號為丹陽劉的分支。其荊氏族譜載:“始祖荊王賈高帝從兄也,帝懲秦,孤立而亡,故大封同姓,一鎮撫天下,分江表二十二城,立賈為荊王,後淮南黥布反,王戰敗身殂,葬於潤州京口,立廟春秋祀焉”。

      宣城郡 晉從丹陽郡分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此支劉氏淵源失考。宋代有劉琦,字公玉,博學強覽,立志峻潔。歷任都官員外郎、歙州通判、侍御史。清代有劉南英,字宇千,詩人。尤精琴理,著有《琴學集成》。

      南 郡 戰國秦置,治所在郢(今湖北荊州)。此支劉氏為西漢代王劉義後裔。據《元和姓纂》,南郡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漢武帝的兒子代王劉參曾孫代王劉義的後裔。南朝宋時有劉凝之,其父劉期公官衡陽太守,家枝江為大族。劉凝之慕老萊子、嚴子陵為人,性好山水,攜妻子泛游江湖,隱居衡山,終身不仕。

      高陽郡 東漢置郡,西晉設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保定一帶)。此支劉氏為漢平帝時所封淮陽憲王之子,西漢高陽侯劉並後裔。

      高密國 西漢膠西國改置,治所在今山東高密。此支劉氏為西漢城陽共王劉章後裔。

      竟陵郡 西晉由江夏郡分置,治所在石城(今湖北鐘祥)。此支劉氏為西漢魯恭王劉餘後裔。

      長沙郡 始建於楚國,漢初改為長沙國,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此支劉氏為長沙定王劉發後裔。

      河南郡 西漢由秦三川郡改置,治所在今洛陽東北。此支劉氏主要出自匈奴。

      廣平郡 西漢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東南)。此支劉氏為西漢景帝之子趙王劉彭祖後裔,跟南陽劉氏血緣較近。劉彭祖之子陰城思侯劉蒼死後嗣子有罪不得立,徒居廣平(今河北)的肥鄉,後來傳至劉蒼的第十一世孫劉澡,其玄孫劉祥道曾為唐太宗的宰相,祥道的兒子劉齊賢(後更名景先)亦曾相唐高宗。同時期劉祥道德弟弟劉應道也在唐朝官至吏部郎中,他的曾孫劉從一接著於唐德宗時為相。短短期間內一門三相,其富貴地位可知,難怪他們以廣平名自立一派了。

      範陽郡 三國魏由涿郡改置,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州)。此支劉氏為西漢長沙定王劉發後裔。

      東萊郡 西漢置郡,治所在掖縣(今山東萊州),東漢時移治黃縣(今山東龍口東)。此支劉氏為西漢城陽景王劉章後裔。

      陳留郡 西漢置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陳留城)。此支劉氏淵流失考。

      濟陰郡 西漢由濟陰國改置,治所在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此支劉氏興起於唐朝,淵源失考。

      京兆郡 原為京兆尹,始建於西漢,三國魏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西安)。此支劉氏興起於隋唐朝,其淵源一說來自蜀漢劉氏,一說來自楚元王劉交之後。

      廬陵郡 東漢置郡,治所在廬陵(今江西吉安西南)。此支劉氏為西漢長沙王劉發後裔。

      南康郡 西晉置郡,治所在雩都(今江西於都東北)。此支劉氏為西漢楚元王劉交後裔。

      東 郡 秦置郡,治所在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此支劉氏為匈奴劉去卑後裔。

      即墨劉 範圍在山東即墨、河北滄州、天津大港一帶。出自劉邦的長子齊悼王劉肥的後裔,劉肥佔據山東即墨一帶,地大物博,肥有十三子皆封為王侯,齊哀王劉襄、齊孝王將閭、朱虛王劉章、淄王劉志、濟南王辟光、膠西王劉仰、膠東王雄渠、管共侯罷軍、楊丘侯劉安、還有興居劉賢等均為王侯,世代相爵,形成山東望族,人才輩出,有西晉“竹林七賢”之一的建威參軍劉伶,南北朝時期的梁左丞相劉顯,唐代劉德威先為揚州刺史後遷大理侍卿拜相位。其支《劉氏族譜》載:“唐貞觀元年,唐太宗矜憐世族,憫恤簪纓,命左右相高千廉、杜如晦、吏部尚書許敬宗、重定海內譜系,晦等披閱各家世代宗譜名諱,惟有劉氏自周及隋歷代簪纓,頒為天下望族,首推第一。”直至劉肥的第五十四世孫劉洪於永樂二年攜子侄由山東即墨遷河北滄州,又遷天津大港一帶,辟地種植,繁衍生息。

上一篇:刘姓堂号

地址:重庆渝北区宝石路宝石星晖1-23-4号  邮箱:524112822@qq.com

蜀ICP备17043833号-1联电话   1888397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