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烈祝贺四川刘氏宗亲联谊会两周年庆典暨《文武兴邦》一书首发式隆重召开
四川刘氏宗亲联谊会两周年庆典暨
《文武兴邦》一书首发式
隆重召开

2011年12月24日, 四川省刘氏宗亲联谊会和四川省姓氏文化研究中心汉刘文化研究所, 在成都是蜀兰大酒店隆重举行了四川刘氏宗亲联谊会两周年庆典暨《文武兴邦》一书首发式.
大会由原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四川省刘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忠彬宗长主持。
一、介绍来自全国各地的贵宾。
二、宾们向大会赠送礼物.
三、四川省刘氏宗亲联谊会刘锡江执行会长作联谊会工作报告。
四、《文武兴邦》作者、四川刘氏宗亲联谊会的副会长刘降渝宗长作《文武兴邦》一书简要介绍。
五、四川省科技出版社编审室陈敦和主任,作《文武兴邦》内容简介和社会价值评估。
六、来宾作自由讨论发言。
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前院长、四川刘氏宗亲联谊会刘茂才会长作重要讲话。
附:
刘降渝在《文武兴邦》首发式上的
讲 话
尊敬的各位来宾和各位宗亲:
首先,本人热烈欢迎并感谢各界人士光临本书的首发式!
其次,本人从作者的角度,扼要介绍写作的动机、写作的经过和本书的主要内容,向在座诸公作一个简短的汇报。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众所周知,历史是死去了的、不可再生的文明。历史往往是执笔者的历史,很难找到真相,但是后人有责任去进一步发掘、整理和修复,使历史尽量恢复它本来的面目。
当今的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富强的时代。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正冲击着、改变着我们的社会意识,其中受冲击最大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许多的优良传统面临着危机,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有鉴于此,我认为中国人必须拨开历史的迷雾,对被歪曲了的历史重新作一番梳理,以重新认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进而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民族不能正确回顾自己的历史,就不能从中吸取养料以壮其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就是我的写作动机。
本书的写作经过:
我是一个诸子百家的愛好者,仅研读《史记》就有40多年。长年的研读,发现秦汉之际这个历史大转折点中有许多重大的问题,前人不仅语焉不详,而且有严重的歪曲和错误。我们有责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重新审视前人2000多年来的一些说法。
我从2005年1月11日开始,自拟了数十个研究课题,写成了数十篇专题论文,迄今近七年。近七年来,为了考证古籍中记载的真实性,我五次出外考察,踏勘四十多处历史遗址。例如刘邦亲葬项羽,这是一件旷古未有的大事。项羽的葬址,史书上记载有两个地点,我认为有责任去查证落实,故我两次去山东寻找项羽的坟。一旦找到,有如久渴之人逢甘泉,无比的欣慰。
2009年11月,在省宗亲会和友人的鼓励下,在前五年研究的基础上,我一边进一步探索,一边编辑此书,于今年5月脱稿。
我废寝忘歺地笔耕了一年半,这本书实际上是我七年甚至上溯几十年的心血。
这本书,我向两千多年的偏见和陋识开战了,我有过踌躇,因为历史的惯性相当大。但我坚信,真相面前,没有权威!
在近两年来的写作过程中,我要感谢四川刘氏宗亲联谊会给我的鼓励和支持,也感谢陕西、江苏、山东、广东、安徽、河南各地宗亲和本地友人的帮助,更感谢四川省社科院刘茂才院长对我研究的课题、内容和材料的充分肯定,并给予了适当的指导。他的肯定和指导,给予了我莫大的勇气。
在此,我再次向刘院长致谢!
以上是我的写作经过。
三、关于本书的主要内容:
(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从来不需要信仰,科学最欢迎怀疑和否定。人类的一切文明,都来自后人对前人的怀疑和否定。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怀疑,就没有真相,就没有创新和进步。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基于这样的理念,本书一反两千多年来由于错读、误读而形成的偏见,尽量从浩繁的史籍中挖出实际上存在的“道”和“理”。为寻觅真相,本书质疑和考证的课题就在200条以上。)
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对刘邦的认识存在两个盲点:第一是他的出身,第二是他的功德。这两个盲点使我们进入了视而不见的盲区,使我们始终无法正确认识刘邦。
本书涉及面很广,仅撮与前人迥异的一些主要观点,作扼要的介绍。
1、司马迁称刘邦为“大圣”,这是《史记》中唯一的、最高的提法。刘邦尝自称“无赖”。“无赖”的本义是指他年轻时广交豪杰,在当亭长前“无业赖以为生”。“赖”者,“恃”也,“有赖”有所恃,“无赖”无所恃,故我们今天有“信赖”、“仰赖”、“依赖”等词汇。2000多年来,由于错读了“无赖”两字,竟将刘邦说成是“流氓”。“大圣”和“流氓”之差,实为天壤之别!这实在是中国历时最久的文字错案,也是最大的历史误解。
2、刘邦不是农民,也不是小市民。他出自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是魏国的大夫,祖父是丰县的县令,史书都有记载。国亡家破的现实,激发了他反秦的志气。他在陈胜举义之前约4个月就造反聚义于芒砀山。刘邦无尺寸之土,无祖荫可庇,他仅提三尺剑,披坚执锐,十二次负伤,仅六年零五个月,就鹤立千百诸侯之上,灭秦呑楚,一统四海。
他以解救天下生民为使命,当皇帝后从不耽于享乐,故史称他“为天下兴利除害”。古人对他的评价相当高,是真实而中肯的。
3、秦始皇并没有统一天下,他只是征服和占领了东方六国。刘邦才统一了天下,并按照他的意志“拨乱反正”地重建了天下。他重建的国家是一个“分权、分治、分享”的汉联邦。
在汉皇朝之前的夏、商、周、秦凡2600年以远的华夏大地,是一个分崩离析、战乱不己的“耕战型”社会。自从刘邦祭孔子、兴儒学之后,古老的中华就转为“耕读型”的社会了。
自刘邦去世前一年零两个月下诏宣布天下“以为一家”后,从此千溪万流皆归于汉家这座大海;从此氏族逐渐消泯,人皆自称为“汉人”;从此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的民族逐步形成了。孙中山先生自豪地称这个民族为“国族”,这个“国族”就是全世界绝无仅有、至今浩浩荡荡、人口逾十二亿的“汉族”,因此,刘邦是汉民族的奠基人。
4、汉景帝说:“有功者祖,有德者宗。”早在公元前156年10月,汉人就“著之竹帛,宣布天下”:汉民族的“太祖”是刘邦,“太宗”是刘恒,他们是汉民族的“祖宗”。这个“祖宗”是人文的,不是血缘的,正如我们都接受炎黄二帝是华夏56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一样。
5、统一华夏固是刘邦的历史功绩,但刘邦的最大历史功绩在于“拨乱世,反之正”。在596位诸子百家中,刘邦是53位儒家之一,他是儒学的倡导者和成功的实践者。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礼拜孔子的皇帝。刘邦拜孔子、兴儒学、行仁政、施教化,由此给我们这个民族植入了勤学习、尽孝道、识礼仪、讲和睦、尊孝廉、重教育、敬老爱幼、尊重师长、选贤与能等优秀的文化基因。汉基牢固,设计合理,由此出现了全世界唯一的、绵延两千多年不绝的超稳定结构的社会形态。他以“忠孝”两字固化了中国古代的价值观,这价值观的遗痕至今尚存。
6、华夏素称“礼仪之邦”。“礼仪之邦”究竟起源于何时?是夏?是商?是周?是秦?
刘邦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身作则地从上至下地推行“礼治”,他实现了孔子一生追求的理想。实际上,集“礼仪”之大成始于汉代,《礼记》一书亦只出现于汉代而未见诸先秦。故汉代能豪迈地宣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仪之邦”是从汉代开始的,由此传承2200余年不绝,故刘邦不仅是汉民族的奠基人,还是“礼仪之邦”的奠基人。
7、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孟子定的“功德”这两条标准论人。于国言“功”,于民言“德”。刘邦“功”在国家,“德”在民族。他的“功德”和对我们这个民族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播下的文化基因至今仍淌于华人的血液中,故《汉书》说刘邦建立的国家“规募弘远”。
刘邦“大战七十,小战四十”,身经百战,61岁了还冲锋陷阵而中箭。他是古代帝王中作战最多的皇帝。他不仅是个军事家、思想家,连毛泽东都夸他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但至今仍有人说刘邦是“无赖”、“流氓”、“骗子”。
倘今人有错,那这个错误就犯得相当严重。这是一个民族的错误!更是民族的不幸!这种不幸就导致了对汉民族奠基人的认同危机,也必然导致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怀疑和迷失。
倘若读者认为本书所揭示的刘邦接近真相,那么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真相,因为它毕竟跚跚迟来了两千多年。
古人喜欢埋,今人喜欢挖,我们应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对古代的历史重新梳理,以澄清是非。我写此书,别无所求,只求能拂去尘埃,寻找真相,还我汉家高祖以真面目!
殷殷此心,尚祈读者鉴识。
谢谢大家。
陈敦和:《文武兴邦》还汉家祖宗以真面目
文/陈敦和
尊敬的各位嘉宾:
很高兴参加这次“四川省刘氏宗亲联谊会两周年庆典暨《文武兴邦—走近汉高祖》首发式大会”。在此,向大会的顺利召开和刘教授专著的正式出版首发表示热烈的祝贺。
作为《文武兴邦---走近汉高祖》一书的第一读者之一,借此机会向各位嘉宾汇报一下我释读刘教授这部大作的一些体会。
今年9月份,我开始复审《文武兴邦---走近汉高祖》。一翻阅书,就被作者全新的观点、精辟的论述、逻辑性很强的推理、严谨的治学精神所吸引住,于是逐字逐句释读,就是在国庆大假期间也不敢懈怠。我当时就感叹:很难遇到这么好的书稿;该书的出版极具价值。
在这部专著中,作者抱着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科学的质疑精神,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研读《史记》《汉书》等历史著作,剖析2000多年前的秦皇朝和汉初史,考证秦始皇、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的家世和身世,分析刘邦的治国之道和汉政,理清了那段历史,批判了强加于刘邦身上的不实之词和误解,充分评价了刘邦伟大的历史功绩还汉家祖宗以真面目。
过去,在我的记忆中,刘邦与项羽相比,是小人一个,是“流氓”“无赖”,是一个会玩阴谋诡计的奸雄,而楚霸王项羽才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霸王别姬》是多么催人泪下,令人惋惜的凄惨故事。读了《文武兴邦---走近汉高祖》后,才意识到自己读书不求甚解,学识浅薄,中毒匪浅。
拜读《文武兴邦---走近汉高祖》后,汉高祖刘邦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顿时高大了起来。正是他灭泰暴政,除项暴行,重新统一了中国;正是他实施“王道”,令民自富,芾然兴学,广施教化,从此形成一个自强不息、勇于奋斗、重教育、爱学习、讲和谐的汉民族;正是他继承百家思想,成功地将上千年的“耕战型”的社会引导入“耕读型”社会,将战乱不休的氏族型社会归纳为民族型社会,开创了“汉刘革命”,奠定了经邦治国的大气的“汉刘文化”的基石;是他第一个礼拜孔子,兴儒学,倡导“孝道”,尊师重教,选贤与能,以礼治国;他是汉民族形成的重要奠基人,是一位对中华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伟人。
书中提出的与“商汤革命”“周武革命”相提并论的、并加以精辟论述的“汉刘革命”及“刘汉文化”是作者在史学界的首创,不仅极具学术价值,而且极具现实意义。
最近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文化强国家战略的目的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节国际影响力,从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从而让中华民族更加强大。我认为“文化强国”首先要做的就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整理和传承,然后才说得上发展与创新。而这些正是作者在书中想要告诉我们的简单而朴实的道理。这也是本书出版发行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注:陈敦和,四川科技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
资料由四川刘氏宗亲会秘书处刘敬副秘书长提供
(刘永恒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