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信息网

站内搜索

112歲劉氏家廟深藏鬧市 曾做過小學校舍和倉庫

发表时间:2015/12/25 00:00:00  浏览次数:912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112歲劉氏家廟深藏鬧市 曾做過小學校舍和倉庫

      硬山頂、博古脊、琉璃瓦、青磚牆……位於廣州大道北大洲地2號的劉氏家庙,深處鬧市主干道邊,院內卻青草依依,相當幽靜,在周圍林立的高樓之下顯得與眾不同。

這座有著112年歷史的家廟建筑,曾作為越南維新會的會址開展革命活動,並經歷過抗日戰爭侵襲慘遭毀壞,但其主體結構和主要建材幸未被摧毀。和平年代,劉氏家廟還用作中小學校舍,甚至改作五金交電公司倉庫。1992年,該建筑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收回,2004年移交給天河區政府使用和管理,2007年開始對外開放。

其人其事

  刘永福(1837—1917),廣東欽州古森垌小峰鄉(今屬廣西防城)人,名建業,又名義,字淵亭。1857年參加廣西天地會起義。1883—1884年中法戰爭中,劉永福率領黑旗軍援助越南,屢敗法國侵略軍,越南王授劉永福為三宣提督。1884年8月26日,清政府正式對法宣戰,命黑旗軍先期進兵收復越南北部,同日封劉永福為記名提督。1886年4月,清政府授劉永福閩越南澳鎮總兵一職。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劉永福奉命帶兵赴台救急,終因敵眾我寡,孤軍無援而告失敗。1895年,他堅拒投降,乘夜化裝坐英輪退回大陸。兩年后調任廣州鎮撫,帶四營人。1898年夏,劉永福擇地白雲山南麓沙河西岸興建劉氏家廟、忠義祠,至1900年落成。自此至1912年初,均在家廟內居住。

劉永福經常為鄉民主持公道,排解糾紛,緝拿盜匪,深受鄉民的愛戴和敬重。隨著清末黑旗軍被遣散,戎馬一生的劉永福每天在廣州的家廟拜祭祖宗及讀書,又在家廟與越南盟友商議抗法事宜,曾經幫助越南革命者建立越南維新會(后稱光復會),並以劉氏家廟為會址,進行反抗法國侵略者的斗爭。74歲的劉永福還到過香港,據說在香港參加孫中山的同盟會。中華民國一成立,應胡漢民之邀當上廣東省民團總長。直至1917年1月病逝,享年80歲。

深藏鬧市鮮為人知

從廣州大道一直往北來到沙河地區,沿途車水馬龍,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不留意很難發現劉氏家廟的小鐵門。日前,記者來到這座深藏在鬧市之中的家廟建筑,尋找記名提督劉永福當年在廣州的足跡。

劉氏家廟位於廣州大道北大洲地2號,坐北朝南,從廣州大道右轉進入劉氏家廟大院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並不是家廟的主體建筑,而是一片並不寬敞的門前空地,四周生長著一些野草,令人不由產生一種回到鄉下的感覺。

劉氏家廟建成於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廣三路、深兩進,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147平方米。雖然距今已有112年的歷史,但這座家廟並不像許多歷史建筑那樣破損不堪。人字形封火山牆從正門進入,檐廊前有三級台階,象眼上有浮雕花纹,前端還有一隻小石獅。檐廊兩邊各有一花崗石包台,上面各有兩根四方石檐柱,柱頭上雕有人物柱襯。大門兩邊各有一石門墩,正面雕花草,側面雕動物,與一般的家廟建筑有所不同,但即便是一直在那裡的管理者也說不清這是什麼用意。“大概是祈求平安幸福之類吧!”工作人員這樣說。,藍色琉璃瓦當,如意形滴水至今依然清晰可見,山牆墀頭有磚雕,精致美觀,封檐板上的雕花也繁復精美。不過,紀念館負責人江鐵軍告訴記者,這座家廟在1996年至2004年間經歷過兩次大規模的維修,許多木制的零部件都已經換過,不過主體結構和建材特別是包台、石獅、石柱、地面石板等都還是100多年前的。

進入家廟內部第一進,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大廳有花崗石檐柱、金柱各兩條,東、西次間各面寬兩間,內有木柱。大廳設有中門,6扇開,上半部分是雕花通窗,后面接一軒廊。天井旁有兩廊,分別由卷棚顶和硬山頂組成,兩者之間有花罩相隔。廊兩端有鑊耳形封火山牆。第二進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東、西次間各面寬二間。大廳前有一軒廊,梁架上有精致雕花。據歷史資料記載,上世紀30年代日軍侵華前,正廳供奉神位,現已不復存在。

據江鐵軍介紹,家廟右邊原附建一間忠義祠,建筑面積約30平方米,奉祀黑旗軍在越南抗法戰斗中陣亡將士靈位。上世紀30年代,該祠被侵華日軍所毀,目前僅存石柱礎兩個。

劉永福親撰楹聯盡述忠孝之志

記者採訪中發現,劉氏家廟深處鬧市鮮為人知,不少都市白領都不知道身邊有這樣一座紀念館。即便是在廣州市三維地圖上,劉氏家廟所在地也是一片空地。而家廟本身也沒有過多的宣傳活動。記者咨詢工作人員才得知,目前關於劉氏家廟的開發並不完善,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難以開展。

在家廟的正廳裡,記者看到兩幅長楹聯,可算得上是展品中最有看點之處。一幅是在正廳靠天井處的花崗岩石柱上,內容為:尚書恩澤學士詞章奕世猶留佳話在,星岫雲橫沙河水繞此間宜有夏聲來。落款為:蘇若瑚。蘇若瑚(1849—1917),字器甫、號簡園,廣東順德人,清光緒年間舉人,書法家、學者。據記載,蘇若瑚是清末探花李文田的同鄉,李文田曾為劉永福操持軍需,深得贊賞。李文田請蘇若瑚為劉氏家廟題聯。現廣州陳家祠正門“陳氏書院”亦為其所書。

在這幅對面的后方,正廳坤甸金柱上還篆刻有劉永福撰寫的楹聯:策馬從南越歸來構數椽用妥先靈敢說聲威留穗石,整旅入神京捍衛把兩字遍貽同姓合存忠孝耀彭城。落款為:庚子孟秋,永福謹志。也就是劉永福於1900年撰寫的,敘述其從越南抗法回來后,建廟奉祀黑旗軍陣亡將士,使其英雄業績留在廣州,同時表達捍衛京城,將忠孝贈予刘氏家族,繼續為保衛國家貢獻力量的志向。據考証,劉永福於1900年奉旨准備進京抵抗八國聯軍。因此,進京勤王是忠,興建家廟是孝。

江鐵軍還告訴記者,清律中有規定,官至正一品才有資格建家廟,而劉永福為官最高至總兵,屬於正二品、從一品,但由於武官並無正一品,因此大清王朝也批准了他興建家廟。此外,家廟與祠堂也是有很大區別的,最明顯的是祠堂可以建到三進,但家廟有明確要求規模不能超過某個標准。“廣東省現存的家廟並不多,因此很多人誤以為家廟就是祠堂。”江鐵軍說。

曾做過小學校舍后又改作倉庫

在劉氏家廟剛進大門的位置,記者看到了一面巨大的屏門,雖然乍一看比較古舊,但仔細觀察會發現一些現代風格的痕跡。江鐵軍告訴記者,這幾扇屏門是后來修建的,這不得不追溯一段漫長而又坎坷的歷史。

1905年8月,劉永福在家廟會見了當時越南民主革命先行者潘佩珠,二人暢談抗法事宜,當時劉永福便將這座暫時閑置的空宅提供給越南民主革命組織維新會開展革命活動。抗日戰爭期間,劉氏家廟曾遭到過毀壞,但駭於江湖上劉永福“黑虎將軍”的威名,日軍並未對家廟進行過毀滅性的摧殘,而只是將其作為后方指揮部和后勤中心使用。當時家廟的很大部分被改作馬廄,為了讓馬匹順利進出,日軍將門廳口的屏門拆除了。

劉氏家廟被大規模使用是1948年之后。當年,廣州市第七十五中學校址搬遷,暫時借該家廟作為辦學點。1950年沙河地區學校擴充,將劉氏家廟改作沙河小學及附設幼兒園和初中班。最高峰期,1000多平方米的主體建筑內部容納了100多名學生讀書和日常活動。

劉氏家廟作為各類學堂十多年后,1963年又被改作市五金交電公司的倉庫使用,裡面堆滿雜物,屋頂和四周的牆壁越來越殘破,家廟匾額上的字跡也變得模糊不清。1989年12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交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管理。2004年,重修后的劉氏家廟補充了失去的屏門,並正式移交給天河區政府。2008年11月,劉氏家廟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名人故居是城市品位體現”

“珍視文物,就是珍視歷史﹔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民族血脈。”江鐵軍認為,名人故居是寶貴的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城市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寶貝才有了吸引力,有了城市的品位。加強名人故居保護利用,對於保護城市個性特色、推動人文旅游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是近年來,由於酸雨腐蝕、白蟻蛀蝕和大氣污染影響比較嚴重,以及環境潮濕所致,劉氏家廟木梁結構也呈現屋脊灰塑殘舊、部分地面階磚破爛、木柱梁架油漆剝落等情況。

江鐵軍表示,對劉氏家廟的保護不僅僅是簡單地保護一幢建筑,而是要保護這樁建筑所承載的歷史。她說,沙河一帶至今還有以劉永福命名的“永福路”、“永福村”。此外,劉永福還在廣州留下了不少有意義的遺跡,如白雲山能仁寺前的山石上還有他率部上山時寫下的造型奇特的“虎”字石刻﹔華南理工大學西北角聳立的劉義亭也是后人為紀念他而建。

因此,江鐵軍近年來一直呼吁以“劉永福”為主線,建立主題紀念館或者博物館,充分挖掘相關文物資源的內涵,開發文物陳列展示、愛國主義教育、文化休閑相融合的保護、教育、旅游項目。

地址:重庆渝北区宝石路宝石星晖1-23-4号  邮箱:524112822@qq.com

蜀ICP备17043833号-1联电话   18883972838